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病虫害情报
 
推荐:
字体选择:
 
玉米螟
日期:2020-07-08 10:53 作者: 来源:中国兴农网
 
下载文件:  

 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,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,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,降低籽粒产量。 

 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。主要分布于北京、东北、河北、河南、四川、广西等地。各地的春、夏、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,尤以夏播玉米最重。玉米螟,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,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,降低籽粒产量。

    物种信息 

  中文学名:玉米螟

  别称:钻心虫

  拉丁学名:Pyraustanubilalis(Hubern)

  界:动物界

  纲:昆虫纲

  目:鳞翅目

  科:螟蛾科

    形态特征 

  成虫黄褐色,雄蛾体长10-13毫米,翅展20-30毫米,体背黄褐色,腹末较瘦尖,触角丝状,灰褐色,前翅黄褐色,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,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,后翅灰褐色;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,色较浅,前翅鲜黄,线纹浅褐色,后翅淡黄褐色,腹部较肥胖。卵,扁平椭圆形,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,呈鱼鳞状排列,初为乳白色,渐变为黄白色,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(为幼虫头部,称黑头期)。老熟幼虫,体长25毫米左右,圆筒形,头黑褐色,背部颜色有浅褐、深褐、灰黄等多种,中、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,腹部1~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。蛹,长15~18毫米,黄褐色,长纺锤形,尾端有刺毛5~8根。

    必威体育官网习性和危害情况 

  在四川省一年发生2~4代,温度高、海拔低,发生代数较多。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、穗轴内或高粱、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,次年4~5月化蛹,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。成虫夜间活动,飞翔力强,有趋光性,寿命5~10天,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、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,一个雌蛾可产卵350~700粒,卵期3~5天。幼虫孵出后,先聚集在一起,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,开始危害。初孵幼虫,能吐丝下垂,借风力飘迁邻株,形成转株危害。幼虫多为五龄,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、雄穗、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,被害心叶展开后,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;四龄以后,大部分钻入茎秆。玉米螟的危害,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,会降低其光合效率;雄穗被蛀,常易折断,影响授粉;苞叶、花丝被蛀食,会造成缺粒和秕粒;茎秆、穗柄、穗轴被蛀食后,形成隧道,破坏植株内水分、养分的输送,使茎秆倒折率增加,籽粒产量下降。玉米螟适合在高温、高湿条件下发育,冬季气温较高,天敌寄生量少,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,危害较重;卵期干旱,玉米叶片卷曲,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,危害也较轻。

    防治措施 

  ①越冬期防治。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、穗轴、根荐,杀灭越冬幼虫,减少虫源。

  ②抽雄前防治。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、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,采用1.5%的锌硫磷颗粒剂,或呋喃丹颗粒剂,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
  ③穗期防治。花丝蔫须后,剪掉花丝,用90%的敌百虫0.5公斤、水150公斤、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,效果良好;也可用50%或80%的敌敌畏乳剂600-800倍液,或用90%的敌百虫800~1000倍液,或75%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,滴于雌穗顶部,效果亦佳。

  ④人工摘除卵块和田间释放天敌赤眼蜂,也可减轻危害。

    药用价值 

  【药名】:玉米螟

  【来源】:为野螟科动物玉米螟的虫体。

  【功效】:凉血止血,清热解毒。

  【主治】:用于热毒泻痢、下痢脓血之证。用于温热病热毒入于血分、发斑、神昏、壮热、烦躁等证。

  【性味归经】:苦、咸,寒。入心、大肠二经。

  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,10一15条。

  【别名】:玉米钻心虫、玉米髓虫、粟野螟、钻心虫、挖心虫、钻茎虫、箭杆虫(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)

  【动植物资源分布】:分布我国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、广西、广东、台湾。

  【药材的采收与储藏】:多于春季劈开有虫口的秫秸,取出幼虫,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备用。

  【考证】: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
  相关链接
2020-07-06
2020-05-12
2019-12-31
2019-10-22
2019-06-28
2019-05-13
  最近浏览信息